大年初四是招財神的日子,我向來沒什麼偏財運,所以決定迎著冬日暖陽去政大後山的樟山寺招個平安。政大是我的母校,過去聯誼時常常爬的就是樟山寺,當時年輕沒費什麼勁就可登頂,現在是爬的喘聲連兒子都嫌吵。遙望另一邊的指南宮,想起當年住宿舍的男生,每天都爬個九百九十個階梯趕去指南宮吃免費供應的齋飯,那時可說蔚為風潮,吃到有一天學校四維堂前貼出一個校長署名的告示,希望同學九點前不要上指南宮,大概住持怕我們把指南宮吃垮了,壓縮到別的香客的權益吧。
這年頭要學生早早起身每天爬個九百多層階梯去吃早餐大概是天方夜譚吧。爬這段山路除了練身也想要練腦,看人是我這學心理人的習慣,想數算這段路出現多少年輕人,中年人及老人,年齡當然是以我認知的「外表」當作基底,早上8點10分到8 點45分 總共經過17個老人,39個中年,年輕人?只有跟在我身邊勉強陪老娘走路的小犬外,還有兩位陪祖父母來的清秀女生,數字是3,可能是時間太早,也可能是這座老山坡度緩不具挑戰性,也可能是中老年人太多,不似夜跑花俏,所以不受年輕人的青睞吧。放掉數算的人數,放掉缺席的年輕人,腦袋瓜浮起的竟是人口老化伴隨的問題,像勞保年金化、退撫改制及替代率該多少才合理,新年假期爬個山需要想這麼多嗎?
的確不需要,還是好好地走路養生,不是把自己養到極大化的歲數,而是養出對生命的態度,這樣才有清楚的腦袋面對那一串串即將要解決的財政數字。